English

邸报与申报

2000-06-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顾关元 我有话说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报纸是《申报》。《申报》创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是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邸报”“宫门抄”的局限,其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张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申报》初期几易其主,由于经营不善未得发展,直到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才开始有起色。史量才对中国新闻事业向有不凡抱负,他认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急先锋。”由于他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使企业现代化、企业化、商业化,《申报》蒸蒸日上,发行量从他接办时的七千份扩大到十五万份,成为一份著名大报,分印各大城市,到了抗战时期还设有武汉版和香港版,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老一辈人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可见旧时《申报》影响之大。《申报》由于在我国创办最早,管理先进,规模宏大,后期的舆论由保守转向进步,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贡献在我国报业史上不可抹杀。“九一八”后蒋介石企图对《申报》控制言论,史坚持爱国立场,蒋说“把我搞火了,我有一百万兵!”史回答“我有一百万读者!”后来不久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沪杭公血案,史被蒋暗杀,这都是《申报》史上值得记载的。

《申报》七十多年的历史,正是中国灾难深重、战乱频仍、人民辛酸苦难、革命由曲折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申报的历史发展,是在中国旧文化的影响基础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而成为一张近代化的很有影响的报纸,它七十多年的记载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宝贵史料。但是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雨荡涤很难找到一份从创刊到终刊的完整的报纸了。唯独上海徐汇藏书楼有一份孤本,其中还缺十几期,经向全国各地征求而配全,在文革后的改革年代终于影印完成,这也是《申报》史上值得记载的一件大事。《申报》的重新影印出版,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从古老的邸报到近代《申报》,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我国报史的脉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